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新時代互聯網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伴隨著這些科技的發(fā)展,科普的內涵也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由手工走向自動化,由單向傳播走向雙向互動,由單一注重技術知識的普及轉為科學與人文交互融合。
1、5G時代
早在2018年底,國家就明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3月,國家再次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5G時代悄然來臨。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已成共識,業(yè)內人士指出“5G的一個關鍵特點,就是移動網絡將支持不同范圍終端用戶的各種通信需求,最終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提供給用戶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和更加便捷的生活。”
▲ 飛躍地質公園
2、自然保護地科普
自然保護地科普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功能之一,讓人對資源環(huán)境、景觀、歷史的理解更加深刻、豐富;并通過影響游客的知識重組和行為意圖,幫助達到自然保護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的雙贏目標。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科技部日前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林業(yè)和草原科普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開展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設工作,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科普場館建設,大力推進網絡展館、虛擬場館和科普場館數字化服務平臺、移動科普場館及網絡直播平臺建設。”
我們不難發(fā)現,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化科普館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 萬物生長
3、數字化科普館的作用
今天,口袋影院、口袋商城、口袋醫(yī)療等各種類別的移動終端應用迎合了我們對生活便捷、高效、品質化的追求,我們不禁想到如何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自然保護地也收到口袋中,成為私人的文化廳和知識學堂。
對于自然保護地而言,數字化科普館的建設將促進自然保護地的進一步發(fā)展,筆者認為這種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密切自然保護地與游客的溝通
數字化科普館建設過程中開設官方網站、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平臺,在宣傳自然保護地最新動向、科普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征集大眾的意見與建議,并以此作為調整自然保護地科普的強有力的依據。使得自然保護地科普工作更加完善,更符合大眾的需求。
▲ 魔幻互動沙池
3.2彌補自然保護地展示的不足和缺憾
目前,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分區(qū)已然明確有了規(guī)定,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2020年下發(fā)的《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qū)范圍及功能分區(qū)優(yōu)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中提出,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分區(qū)應主要分為核心保護區(qū)和一般控制區(qū)。
顯然,核心保護區(qū)就是不對外開放、強力保護的區(qū)域。那么這部分區(qū)域的自然資源就只能不被為人知。
數字化科普館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所有自然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之后在網絡平臺上以不同形式生動地展示(如360°沉浸式漫游展示),不僅可以將所有自然資源公之于眾,讓觀眾更加深刻直觀的了解到現在自然資源的保護狀態(tài),激發(fā)觀眾的保護欲望。還可以彌補自然保護地由于生態(tài)保護而導致一些自然資源之間固有聯系的淡化,并且可以更好的以數字化的方式永久、完善地保存藏品的信息。
3.3完善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的功能
數字化科普館的建設,會進一步加強科普館對3D、AR/VR、全息影像、超高清視頻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和應用。5G時代的來臨也正好為此類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觀眾可以通過VR漫游穿越時空,或親臨恐龍密布,高樹林立的遠古爬行動物時代;或穿越地層,見證地球滄海桑田的前世今生;或于火山,踏巖漿而行;或于雪山之巔,見證極寒之境;群覽地球的自然奧秘……這種5G+AR/VR 的技術讓地球歷史和自然資源得到了還原,打破空間與時間限制的觀展方式,刷新了觀眾對文化體驗的認知,突破了物理邊界,讓觀眾發(fā)覺自然資源不再是冰冷的陳列,而是一個個活的故事,給觀眾帶來更生動、新穎的沉浸式觀展體驗,從而促進人類對自然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欲。
因此,數字化科普館的非實體展示環(huán)境,通過各種載體和傳播模式,為觀眾提供了觸手可及的終身學習體驗;豐富的展示形式,寓教于樂,讓每一類人群都能在樂趣中學習;具有深層次的教育信息資源,提高觀眾的自然保護意識。
▲ 飛行球幕
4、自然保護地科普館“空中看”的數字化
北京一彩針對數字化科普館建設的有效解決方案,提出自然保護地“空中看”系列數字體驗產品。這一些列產品可以有效解決自然保護地數字化發(fā)展的難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立體沉浸式體驗
立體沉浸式是指給觀眾身臨其境般的真實的臨場體驗,包括感官體驗與認知體驗。“空中看”系列數字體驗產品融合了虛擬展示技術,即利用仿真環(huán)境使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60度無死角、細致入微的觀察到自然資源的每一個細節(jié);并且可以與展覽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參觀者進行交流、互動。
▲ 湖北恩施“空中看”系列
4.2高清圖像視覺設計
自然保護地科普館想要全面提升受眾的參觀體驗,讓參觀者與科普館進行深層次的互動,必須具備高質量的互動多媒體以及高清視頻展示技術。
“空中看”系列數字體驗產品深入自然保護地各個區(qū)域,將每一個細節(jié)完整并且高清地拍攝下來展示在科普館中。有一些圖片更是采用了十億像素的超高分辨率圖像捕捉技術精心拍攝而成,參觀者可以放大到肉眼所觀察不到的各種細節(jié),在經過后期處理形成“空中看”數字化產品。讓人們享受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 甘肅張掖“空中看”系列
4.3多感官設計
“多感官設計”是指研究人類多種感官的生理特征,針對不同感官的接收特點進行設計的理念。人類的感官分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大系統(tǒng)。人的感官受到刺激之后會產生感覺,感覺轉化為個人體驗。
“空中看”系列數字體驗產品站在受眾的角度,以受眾為出發(fā)點,研究數字化的展覽方式在向受眾傳達信息的同時他們自身感覺和體驗的變化以及接受的程度,通過利用場景布局展示設計,聲光電效果等,給受眾提供一種生動且直觀的參觀體驗,這樣不僅延長了受眾對于展品的記憶時間,更能以一種更有趣味性的方式起到教育的功效。
▲ 甘肅張掖“空中看”系列
總之,新時代下,自然保護地應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不忘科普館的本質特征,加快科普館數字化建設步伐,不斷提高科普質量和數字化水平,為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蔡文東. 5G時代推進中國科技館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學會. 2020, 1: 60-64.
2、耿雷. 5G技術及其在博物館的應用前景. 媒體技術. 2019, 14: 25-26.
3、李云, 馮甦中. 多媒體數字內容在科普展示中的應用研究軟件. 2012, (10): 150-153.
4、沈林興,劉英. 數字科普是數字化時代科普的主流. 科普研究. 2011, (2): 66-70.
5、王桂丹,胡久常,郭敏瑞,吳佳林,馬龍. 數字科普館建設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啟示——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減災數字科普館為例. 國際地震動態(tài). 2019, 4: 20-24.
6、謝思思. 新媒體視野下的虛擬博物館研究. 南京藝術學院. 2014.
7、薛紅玉, 劉茜. 淺談數字媒體技術在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傳媒業(yè)態(tài). 2019, 11: 109-102.
8、周繼洋. 5G時代的智慧博物館建設. 創(chuàng)新應用. 2019: 54-57.
本文編輯:北京一彩解說研究工作室
文章來源:轉自公眾號“北京一彩PURESPACE”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